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材料学院成功举办“电子材料菁英人才系列论坛”

时间:2025-04-18 12:15


4月17日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助华教授应邀访问维多利亚vic119中国线路,以“刚性与柔性长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题,为学院师生作专题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学院执行院长杨丽主持,党委书记宋刚锋及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张助华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与挑战。他指出,尽管小面积(<0.1 cm²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突破26%,接近硅基电池水平,但其长期运行稳定性不足和大面积器件性能衰减问题仍是商业化应用的核心瓶颈。面对上述挑战,张教授及其团队采用气相氟化钝化策略,在常压下实现钙钛矿表面的大面积均匀反应,形成稳固的化学键,显著抑制缺陷形成和离子迁移。上述研究成果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成功发表——通过气相氟蒸汽处理技术,成功研制出面积达228 cm²、光电转换效率18.1%的钙钛矿太阳能模组,其持续运行寿命超过4万小时(等效户外运行25年),创下当前世界纪录。这一突破性进展为钙钛矿电池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此外,团队开发的2D-3D钙钛矿异质结构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器件的环境稳定性,使其在高温、高湿及机械形变下仍保持优异性能。张教授指出,不同技术路径的互补性为钙钛矿电池的多场景应用(如航空航天、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

在互动环节,张助华教授就“气相钝化工艺的普适性”“柔性器件力学-光电耦合机制”等问题与师生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参会师生表示,报告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产业前瞻性,尤其是《Science》成果的分享,为新能源材料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次报告材料院电子材料菁英人才系列论坛”之一。该系列论坛自举办以来,通过定期邀请国内外学术界及产业界顶尖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系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电子材料学科发展体系。当前,学院正以该系列论坛为载体,加速推进电子材料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通过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的颠覆性突破,持续提升我校材料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电子信息材料战略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学科保障。


报告专家简介

张助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人才办公室副主任;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江苏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纳尺度物理力学研究,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PRL等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被SCI他引10000余次,连续进入2020-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序3),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学术奖励;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副主编,《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和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al Letters 编委等。